京剧《智取威虎山》马翔飞饰演杨子龙。资料照片
《林海雪原》 部分照片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提供
《林海雪原》 部分照片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提供
经典剧目
古尔博的《林海雪原》讲述的是解放战争初期,人民军在东北地区进行的一场剿匪战斗的故事,书中出现的英雄杨子龙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中国是智慧、忠诚、睿智的象征。勇气。与其他弘文学经典不同,其写作风格更接近中国古典英雄小说,具有“传奇”的特征。该书自1957年出版以来,已印刷近百万册,并在戏剧、歌剧、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中广泛流传。革命现代剧依然活跃在文坛,2014年徐鹤导演的3D电影再次证实了其独特而持久的吸引力,累计票房突破8亿元。红色经典。
红色传奇取材于真实经历
茫茫森林、冰天雪地、孤胆深入虎穴、革命中纯爱的故事,与古老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读者不用提人物名字也能猜到。这是曲波的《智取威虎山》。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地区人民军队与日本侵略后定居在该地区“权力真空”的黑暗势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投降。这些黑暗势力由惯犯、土匪、土豪、伪满警察等组成,政治上与国民党结盟。他们从投降的日本士兵手中获取了大量的先进武器,并进行了烧杀抢掠等各种恶行。 1945年底,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从东北各地调集兵力,实施剿匪工程。赤波部队参加了一次与土匪的战斗,他根据这次经历并加入个人想象,写了小说《智取威虎山》。
《林海雪原》讲述了一支约30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小分队穿越森林、雪原,与号称“中央先遣军”的国民党土匪作战,最终歼灭敌人的故事。小说由歼灭西潭房派的“内杜山奇袭”、杨养勇冒充小偷深入威虎山土匪巢穴、“重兵”等四个“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组成。 “有酒有肉”除夕夜,骚剑波带领的小队伙同其他人,歼灭了山鹰帮。在“清林海雪原”中,人民解放军用人民群众的智慧,挫败了敌人的诡计,在三面夹击下,反败为胜,歼灭了大部分暴徒。敌匪逃跑,追杀首领,杀死约10人。剩下的三十名土匪,包括土匪头子侯殿坤、马锡山、谢文东,都在丽丽宫前。
1957年9月,第《林海雪原》号小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扉页有作者顾波的献词:“向英雄战友杨子龙、顾波等同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顾博写《林海雪原》的直接动机是想念战友,并用马竖立了一座便携式纪念碑,传达杨志龙、顾博和他们“极其勇敢、忠诚、极其忠诚”战友的英雄事迹。我们向大众传达“清心”。读者听听。从小说出版后的受欢迎程度来看,Chwibo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了。
光辉英雄
在《林海雪原》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杨子龙和肖剑波的英雄形象。杨继荣相貌并不英俊,留着长发和蓬乱的胡须,性格朴实幽默,机智勇敢,作战勇敢,拥有超人的勇气和精准的枪法。小说中最有趣的一幕是他深入山里的土匪窝点。
杨阳荣乔装成战败的黑手党徐丹房的联络副官何表,骑着山苏里来到威虎山,并赠送了“中晋军联络图”。在此之前,还有《与黑衣人对话》,这是《智取威虎山》故事中最有趣、最精彩的一幕。当山苏里问“天王盖地虎”时,杨阳永回答说“塔压河鬼”,这是盗贼中最隐秘的俚语。然后他问:“你为什么脸红?”这是俚语。然而,在紧张的情况下,神经脆弱的人可能会误认为这些话是真理,很容易失去理智。但杨继荣却平静地说:“你很充实,有能量。”其实这几句话并非出自剿匪经历,而是作家顾豹的神笔,但人们永远记住了杨子龙的机智和冷静。另一个惊心动魄的部分是,就在战斗即将开始之际,知道杨子龙身份并从我军保安手中逃脱的土匪阮平突然爬上山,并指认杨子龙是“共产党战士”。经过一场巧妙的争论,栾平被杀。杨子龙勇敢的革命精神和灵活巧妙的对抗方法是杨子龙化危为安的根本法宝。
与老练粗犷的杨子龙不同,领队肖建波“聪明、长得好看”。他接受了教育,成为四大战役的指挥者和设计者,受到士兵们的尊重和爱戴。每次战斗前,他都与杨子龙、孙大德、于顺昌等战友们运筹帷幄,商量,共同决定作战方案。他还在加皮古组织了小规模的土地改革,保证了粮食和物资的供应,为他的队伍最终剿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邵剑波领导能力的最好体现就是绥芬草原之战。他巧妙地运用“乘敌”、“移虎离山”的战术,巧妙地将敌人诱出敌巢,然后命令部队反攻入敌巢穴,将其歼灭。盗贼的主力。这次战斗的情况非常特殊:昭延博负伤,同时军队被敌人完全包围。在这关键时刻,邵剑波“如磐石坚不可摧,如青松不畏霜冻”。岩石和青松象征着革命指挥员应有的坚定意志和冷静态度,与杨继荣的机智和勇气相得益彰。
白茹的新奇
1978年左右我读了《林海雪原》。这是继《林海雪原》之后遇到的第二个红色经典。除了杨子龙和肖建波之外,这本书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女战士白露了。她说自己“脸颊红得像玫瑰花瓣”,“能歌善舞”。她给人们带来了美丽和欢乐。 “她所到之处,到处都是歌声和笑声。”当时,我就被白露的美丽和乐观的态度迷住了,也被她的“科学知识”和“医术”所折服。我特别佩服白露老师,他救护伤员,用雪代替热水擦冻脚。这种“科学”常识给我的小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我在南方长大,从未见过雪。我非常尊重他。
我从1997年开始准备博士论文,当时学术界流行用从国外引进的“重新解读”研究方法来重新审视红色经典。因为剔除了历史语境的研究,我想到了重新寻找红色经典的起源。北京百万庄大街机械系第一宿舍,是我历史上第一次‘救’人的地方。
一站。我在那里见到了曲波先生,前后进行了两次将近6小时的录音采访,了解到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和写作细节。从曲波口中,我才得知当时剿匪的残酷环境中不可能有女卫生兵,曲波设计白茹,正如她的外号“小白鸽”所昭示的,“鸽子象征着和平,象征着我们今天的战争是为了明天的和平”。现在我体会,白茹在小说中的出现还有更为丰富的意义。她这样的“新女性”,拥有科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自主,有工作能力,同时还兼有女性的美丽、温柔。白茹的形象在整个中国现代小说序列中是崭新的,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出现的新型独立妇女形象,很有意义。
人民的事业是曲波一生的追求
与曲波交往的过程中,除了谈文学,我更为他淡泊名利、执著于人民事业的精神所折服。
我第一次走进曲波住所,就被其朴实无华所震撼。那是一间老式的两居室宿舍,墙面由普通石灰抹平,再从半人高处刷了一层淡绿油漆,这应该是1955年他们住进这里后的原始装修。后来我了解到,在上世纪50年代,曲波仅稿费收入就一万多元,那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但他全都捐了出去。
采访中我感到,曲波能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贴切的描摹是有原因的。杨子荣和高波等人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却常驻曲波心间,成为他情感和生命的一部分。
2002年,曲波先生逝世,但他创造的鲜活的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却还在书本中、影视剧里乃至几代人的记忆里流播。他们“为人民事业生死不怕”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